IJCAI2020 教训总结

很久没有写博客了,恰逢 IJCAI2020 前两天公布了录取结果。去年的我还在时间序列分析上捣鼓着我的毕业设计,今年的我在小样本学习上谋求一个落脚点,变的是年纪、是阅历、是心态,不变的是来自 IJCAI 的 reject。相比于去年,也许是因为 IJCAI 的审稿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也许也归功于他们在 desk reject 时大手一挥斩掉了将近一半的论文),也许是因为我自己在方法、实验设计和论文写作方面的进步使得评审能够更好地理解论文,总之这次的论文得以收获更加一针见血的点评,对我改进这份工作以及思考未来前进的方向有着不小的帮助。因此,我也想简单地总结一下评审们给出的意见,也是和博客的读者朋友们讨论一下(虽然可能这种讨论是单向的)身为科研菜鸟如何能够完善每一份工作。考虑到这篇论文还要修改后再投,这里把一些论文内容的相关信息模糊,只宏观地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这次的四名评审给我的论文的评分是 1 个 accept,1 个 weak accept,2 个 reject。给 accept 的那一位评审简单地写了两行夸赞之词,并表示对于如何改进这份工作没有任何建议。在感谢这位评审的认同后,从另外三位评审的评语(为了方便,后文中称为 review)以及 SPC(在这四位评审之上决定是否录用的人)的评语(后文中称为 meta-review)中,我感觉体现了以下问题:

  • 文献调研不够充分。在做相关工作的文献调研时,我漏掉了一些论文,使得我在论文中错误地评估了这份工作对领域的贡献。这也是 SPC 给出的两条拒稿的主要理由之一。这给我的教训是在做文献调研的工作时,第一是不能仅用关键字的方式去搜查相关工作(当然这是主要方法之一),还应该顺着那些最相关的工作的引用和被引链条上下溯源,来找到那些在题目和摘要中不易看出但实际非常相关的工作;第二是要及时地去“扫荡”正好处于你实验和写作过程中发布的论文,尤其是被认为是正式发表的会议论文。这次我就吃了亏,有一篇论文在我投稿前不久刚刚发表,逃过了我的搜查。之后要及时快速阅读新出的会议论文,并做好归类工作;第三是要培养自己在看论文时的专注力,以及能够在短时间内评估论文贡献、和手头工作是否密切相关、以及对自己是否有进一步阅读价值的能力。另外,在平时不着急赶论文时,也要多读论文多思考,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角度加深自己对领域的理解,这样在写论文的相关工作时才能更有的放矢。

  • 故事讲得不够好。尽管人工智能领域仍然发展迅速,每周都会有开创性的工作面世,但绝大多数会议收录的工作都建立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而信息的传播是有噪音的,这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正确地理解你的工作以及评估你的创新与贡献。论文是研究工作最主要的载体,想要让自己的改进在所有评审的眼里都能够达到会议要求的标准线,就需要在论文中对工作的每个细节有更加清晰、连贯的表述。这次有几位评审都对模型中的同一个细节提出了疑问,这是因为我在表述时没能够考虑到这里虽然是引用了已有的模型,但仍可能会有理解上的门槛。另外,也有评审对我的方法的实验设置有一些质疑,认为其不公平、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这样负面且充满误解的评审意见其实是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更详细的举例等说明来消除的。因此,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一是要把自己的视角放的更低来审视自己的表述,二是要邀请实验室的一些同学来严格地审阅自己写好的论文,请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积极地提出意见。

  • 选择合适的会议,或者根据不同的会议来调整自己的表述。投稿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在自己心中对于经常打交道的会议期刊应该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了,但我是第一次看到有评审在评审意见中提出 IJCAI 不应该过多接收纯计算机视觉的论文,因此综合考虑决定给出 reject。尽管我不认为我是做纯计算机视觉的,但我后来发现我在投稿时因为没找到最合适的 topic,因此 primary subject area 选的是 computer vision 下的子 topic 了…为自己的工作选择最合适的会议,既是增加一份被接收的希望,也让更多同领域的研究者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工作,增加自己被引用和声名大振的概率。

如果每一份工作都是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着你的不足,那这次 IJCAI 的经历无疑是最好的清洁剂,让这面镜子更加明亮。尽管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但是以成果论的话,进步的速度还远远不够。除开重新投递这份工作,目前我手头还有其他的工作也将要投交。希望自己能够吸取教训,在把握宏观前进方向的同时也做好每一个细节,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